滁州市琅琊区:聚焦“引育用留”,激活乡村振兴人才活力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专稿:近年来,滁州市琅琊区坚持把建设宜居宜业乡村、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,创造条件、创新机制,聚焦乡村人才“引、育、用、留”等关键环节,探索实践出一条紧贴琅琊实际、具有琅琊亮点的人才引领乡村振兴之路。
聚焦“引”,多渠道打造人才集聚高地。突出引才契合度。借助近郊区位优势,走特色农业、精品农业路线,制定“十四五”乡村产业发展规划,加快生态滁菊、绿色蔬菜、精品林果全产业链建设,积极培育特色产业经营主体213家,带动农民就业;聚焦绿色食品产业链“双招双引”,打造以元气森林、奶酪博士、泓顺源等重点企业为代表的健康食品产业园区,扎实推进邓坝数字化蔬菜大棚、北大荒“垦地融合”等项目建设,吸引人才返乡创业。突出引才多样性。探索打通农村专职工作者流动渠道,公开选调农业专业技术人员,公开招录村级专干;加强与涉农高校、科研院所的合作对接,推动建立农村实践基地、创办助农项目,吸引各类资金、项目、技术走进乡村;实施农业项目“揭榜挂帅”机制,推进“人才+产业+项目”有机结合,涉农街道主要负责人每月“走出去”开展招才引智行动,招引情况纳入年度考核。
突出“育”,多层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。抓好经济发展“领头雁”。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,举办新任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培训班、做好“开门一件事”承诺签约、集中展示党组织班子工作成效等,切实提升村(社区)书记的履职能力和业务水平。用好科技服务“助推器”。健全科技特派员信息库、备选库和技术需求库,以“补贴+项目”“调度+考核”“宣传+表彰”等形式支持科技强农工作开展;依托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5家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农业创新平台,联合党员科技特派员创新建立“实习就业基地”和“校外实习基地”;对接高校院所组建科技特派团,促成9个行政村和10个农业经营主体与专家团签署产业振兴服务协议。用活教育培训“磨刀石”。坚持“内请外送”相结合,常态化邀请省内外专家入村开展各类实用人才培训,针对性组织种植能手、产业大户等本土人才外出观摩学习;综合分析各级乡村振兴干部经历经验、特长短板,采取集中授课、实地参观、网络教学等方式,实现村干部、选派帮扶工作队、选调生村官等群体培训全覆盖。
紧扣“用”,多维度激活人才优势潜力。建平台助力产才融合。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、扶持龙头企业创建、建设农业产业园等形式,加快创业载体建设,目前全区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84家,家庭农场121家,成功创建国字号农业品牌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各1个,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,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。设擂台检验工作成效。制定琅琊区村(社区)党组织“金牌书记”评选办法,入选者在街道挂职并享受副主任工资待遇,目前已有2名“金牌书记”选聘为事业编制;围绕乡村振兴、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内容,在全区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擂台赛,以实地观摩、现场述职等形式,亮出工作成绩,比拼工作实效。搭舞台发挥个人价值。充分发挥选调生和驻村工作队两支人才队伍力量,坚持用在一线、奋斗在一线。探索出台选调生管理培养十项举措,鼓励选调生协助村“两委”做好党建及基层治理,扩充丰富琅琊区党建创投项目;组织开展选派工作“六项行动”,严格选派干部驻村管理,保障选派干部各项经费使用,确保“驻村”更“助村”。
围绕“留”,多方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。改善基础设施“硬环境”。坚持公共资源同城共享,率先在全市实现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并轨;投入近4亿元,对乡村中小学整合、提升,成功创建“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区”;进一步提高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标准,最高每户可补贴2.8万元;开展“多规合一”村庄规划和高标准农田整村规划编制工作,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.1万亩,基本实现耕地全覆盖;深入推进“四好”农村路建设,实现道路通村达组;投入近2000万元,自来水实现行政村全覆盖。优化政策服务“软环境”。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奖励办法,积极为农村实用人才发展创业提供资金、技术、项目、政策等保障服务,在乡村人才进行自主创业、金融信贷和审批立项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;贯彻落实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12条,将发展村集体经济与村干部报酬挂钩,有序推进村干部职级补助;建立区、街、村三级联审制度,妥善抓好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发放工作。(石倩男)
标签: